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,全国的城市化不断在改革和扩大,许多原本位于城市远郊的山体,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。山,特别是城市里的山,是城市当中少之又少的自然景观,是城市喧嚣中的世外桃源,更是城市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。在城市照明规划、设计当中,山体很自然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。
城市里的山都不高,普遍不超过一百米,高度与城市建筑相当。很多城市的照明管理者和设计者在考虑山体照明时,下意识地会将其当做普通楼体来考虑,片面追求山体的整体亮度,用大量的灯光重新构造夜晚的山景和造型,或者不分主次地把山体照得通亮。如此,造成山体灯杆林立、线路密布,对生态和景观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,而景观照明工程浩繁、造价昂贵,也带来了资金的严重浪费。
首先,过多的灯光会影响动植物生长周期,对生态不友好。山体的照明,往往是灯具从下向上打光,通过打亮树冠达到整体通亮的效果。这种做法带来大量上射光,势必会造成山体上方天空亮度严重过高。研究表明,夜晚的灯光会对昆虫的交配、产卵产生影响;过高的天空亮度,会影响鸟类迁徙、繁衍;植物受不同光色的影响,也会造成少果、早熟等病态特征;部分灯具做成鸟巢的形状,占用了鸟类的生存空间。因此,减少天空亮度和光污染、维持原生态是照明设计的趋势。城市中的光污染本来就已经十分严重,城市中的山体应保留其原生态,尽量减少光对动植物的干扰。
其次,大量灯具不分主次的使用,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能耗,对环境不友好。目前我们的电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燃煤,而燃煤会产生含硫、汞、重金属的污染物,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,加剧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。因此,夜景照明设计,不但要采用节能灯具,更要节省地使用灯具,不必安装的地方尽量不安装灯具。而且,合理的明暗对比可以减少整体功耗。若不分主次全部安装灯具整体打亮,势必造成整体亮度提升,需要重点照明的建(构)筑物的亮度必然更加拔高,造成能耗的急剧攀升。
再次,山体中动植物较多,灯具上树叶、鸟粪积累,容易遮挡灯具出光;为灯具提供电源的仿真树藤易被偷盗,日常维护工作量大。加之空气潮湿,生物腐蚀因素(细菌、真菌、鸟粪、腐生生物等)较多,灯具老化较快,亮灯效果容易退化,造成投资过早失效,从而带来建设资金的严重浪费。